我国林业和资源
我国林业和资源
经国务院批准,林业工程进行系统整合后,2001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了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将对我国今后的木材消耗及产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重点突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根据该《通知》精神,国家计委会同国家林业局在《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正在编制《全国造纸原料林基地规划》,规划内项目有望得到国家资金、政策性贷款、财政贴息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并将采用适宜的采伐管理办法和收费政策。这“六大工程和一个通知”标志着我国建立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林业分类经营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即将出台。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我们撰写了这份速生丰产林专题报告,旨在通过对我国森林资源状况、木材市场供求趋势及速生丰产林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等问题的分析,探讨开发银行在新形势下扶持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整体思路,提出开发银行的信贷政策建议。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据我国最新的第5次(1994~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329.5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5894万公顷,居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居世界第7位,单位面积蓄积83.86立方米/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10696.5万公顷,占现有林地的70%,天然林蓄积量90.7亿立方米,占森林蓄积量的90%。总体来看,我国森林资源中以天然林为主,森林面积位居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偏低。我国森林资源表现出如下特点:
1.1 我国森林资源绝对量大,但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少,属于森林资源贫乏国家
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率为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是世界人均0.6公顷的21.3%;人均森林蓄积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72立方米的12.6%。
1.2 森林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不足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400mm线以东的东部地区,面积占全部森林面积的84%,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灾害频繁。全国防护林面积仅占13.9%,难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国森林资源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幼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1%,蓄积量占41%,第四、五次两次清查间隔期内采伐中、幼林的面积占林分总采伐面积的78.5%,采伐蓄积占总采伐蓄积的57.7%。这种林龄结构一方面抚育投入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可采资源不足,大径材匮乏局面将长期存在,超计划采伐短期内屡禁不止。
1.3 林业用地总量相对不足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定,到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目前,全国林业用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27.42%。由于林业用地的利用率不可能达到100%,因此,在现有林业用地的基础上,要实现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的目标是不可能的。退耕还林、加大人工林建设力度是保证实现森林覆盖率增长的必要手段。
1.4 林业用地利用率不高,森林生产力低
一方面我国林业用地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更主要矛盾是林业用地利用率不高。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都有所增长,但蓄积量的增长率远低于面积的增长率。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由1993年的70.81立方米/公顷下降到1998年的70.38立方米/公顷,现有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其中人工用材林面积2415万公顷,每公顷平均蓄积仅为34.76立方米,平均年生长量也不足4.16立方米,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年生长量只有巴西、新西兰、印尼的15%~20%。可见,多年来我国林业发展比较注重扩大面积,但对增加林木生长量重视不够,尚未由粗放转向集约发展。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上一篇:三一旋挖钻大显身手【资讯】
- 下一篇:三一挖掘机跃居全国销量第一【资讯】
- 2023-03-25中國16家大公司深入巴基斯坦迎習近平簽大單
- 2023-03-25凯里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进铝产业加快发展
- 2023-03-25刘伟委员推动人工智能和慈善民生的跨界合作
- 2023-03-25四川水产品2020年总产量计划达180万吨
- 2023-03-25万水千山粽是情华菱汉马祝广大卡友端午安康
- 2023-03-25农发行宁波奉化支行投放2亿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2023-03-25实体经济释放五大企稳信号下行势头减弱1
- 2023-03-25全国装载机司机工资从2019年1月1日起统一调价通知书
- 2023-03-25振华重工大订单概念强势特征明显
- 2023-03-25喜讯水头这一在建项目列入2021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